王明怀名老中医学术思想、临床经验之三:椎动脉型颈椎病
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变、椎体侧后方或钩椎关节增生、椎间关节紊乱、生理曲度变直、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, 导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颈项部及肩臂部酸胀疼痛, 并伴有上肢酸麻胀痛, 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综合病症。椎动脉型颈椎病 (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,CSA) 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,约占所有颈椎病的 20% ,临床多以眩晕、头痛、耳鸣、视物不清、听力下降、颈肩痛、失眠、恶心呕吐、猝倒等为主要临床表现。目前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国内外意见尚不统一,多数学者认为是由椎体增生或退行性变、生物力学失衡等使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刺激或压迫,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症状,即机械压迫学说;其他病因包括交感神经刺激学说、颈部软组织损害学说、体液因子学说、血流变因素学说等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,临床发现该病多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,并且趋于年轻化,在临床治疗上将成为骨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。
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,在我国传统中医中其应归属于“眩晕” “痹证”等范畴。经典中医论著,如《黄帝内经》《丹溪心法》《仁斋直指方》等中均对此病做了详细的描述,如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“上虚则眩” “无痰不作眩” “无虚不作眩”等,认为脾气不足,不能濡养肌肉;肾精不足,不能主骨生髓。即肝主筋、脾主肌肉、肾主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。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,总结起来为本虚标实:虚者,主要为肾虚和气血两虚;实者,即外邪侵袭、气血瘀滞、肝阳生风化火,或中焦脾胃聚湿生痰,风痰上扰,最终导致眩晕的发生。王明怀主任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,并参阅大量文献,总结前人经验,认为:虚、瘀、痰、痹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,以葛根汤与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之义立方,结合民间用仙鹤草治疗眩晕的单验方,确立了“益气活血,祛湿通络,调畅气机”的治则,选择葛根、仙鹤草、川芎、羌活、黄芪等组成葛仙汤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,临床疗效确切,特别是改善眩晕症状作用明显,缓解了椎动脉痉挛,改善了脑部的血液供应,对改善头痛、颈肩痛症状方面亦有明显疗效。
方中葛根性辛能散,甘而缓,善发太阳经风寒表邪,解阳明经之热,治风寒束表,恶风、项背强几几或太阳阳明合病; 仙鹤草苦、涩、性平,其补虚之功较强,能治脱力劳伤; 仙鹤草、葛根共为君,一补一散,补虚化滞,解肌散寒; 黄芪甘温,为补气要药,能升阳举陷,不仅能补气生血,且能补气行滞,故能治疗气虚、血瘀所致的风湿痹痛,麻木不仁; 羌活辛、温、苦,能上行头面,走达肢臂,以理游风,散寒祛风,胜湿止痛; 川芎性辛、温,辛香温通,芳香走窜,具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之功,长于行散开郁,疏通血脉,具有升降两从性,有“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”特点,既可活血,又能行气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,川芎具有改善微循环,镇痛、松弛平滑肌的作用。全方攻补兼施、主治分明,治疗颈椎病故能收效显著。